破解“庸官懒政”要有的放矢
最近,山东、山西、贵州等省(区、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委通报了一些组织涣散、纪律松弛等方面的案件。
加强全党组织纪律性,是深化党的作风建设、巩固反“四风”成果的重要保证。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也明确提出,要“严明组织纪律,克服组织涣散、纪律松弛现象”。此番各地纪委指名道姓地通报相关情况,彰显出中央坚决治理这一顽疾的决心。
就“组织涣散、纪律松弛”这一现象而言,最突出的表现就是“庸官懒政”。经过前一段时间卓有成效的作风建设,有些人紧绷的神经有所松弛,认为工作期间玩游戏、购物只算是“调理身心”,耽误不了正事;也有人“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”,安于现状,对自己的要求逐步放松。
虽然他们不像“贪官腐败”那样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直接损失,但手拿人民的俸禄,却“在其位而不谋其政”——工作上得过且过、不思进取,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;只图自己省事、领导满意,却不管群众是否认同。这些做法与焦裕禄等公仆形象相距甚远,与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意识背道而驰,理应引起高度警惕。
要根治“庸官懒政”现象,关键是要找准病根,对症下药,搞清出现“庸官懒政”现象背后的原因。
概而言之,“庸官懒政”现象生长的土壤和空间大致为:
有的干部精神缺钙。理想信念缺失,公仆意识淡漠,公仆精神丢失。浑浑噩噩,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。工作上被动应付,如猪油灯盏,不拨不亮,拨了也不一定亮。
有的干部私心杂念过重,以私害公,因私废公。私事优先,公事靠后。个人事、家中事抓紧办,公事看着办,拖着办,甚至拖而不办。
有的部门机构臃肿,人浮于事。十羊九牧,“一个牙签两人抬”。
有的地方和部门奖惩机制缺失,或机制不科学,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,干好干坏一个样,起不到奖勤罚懒,治庸、治懒、治散的效果。
有的地方和部门民意权重不够,群众监督缺位,考核机制的导向效应不足。等等。
当前,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展开,这正是破解“庸官懒政”的良好时机。各地各部门宜借此良机,发动群众望、闻、问、切,探明“庸官懒政”的根源,真正找到“解药”,再有的放矢,对症下药,真正让干部红红脸、治治病,出出汗。
至于疗效如何,由群众说了算。□(文/屈辰,《瞭望》2014年21期)